本文作者诗集《赛兰,我的回回母亲》
深切的怀念
——记乡土诗人我的爷爷郭文鹏
我的阿爷郭文鹏
笑谈人生度光阴
风趣幽默人皆知
伊犁河畔享盛名
爷爷离开我们已经13年了IM电竞官方网站下载app,每当我想起和他老人家在一起朝夕相处的日子,往事便象幻影似的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。
记得小时候父母每次回老家探亲都带着我去看望爷爷。爷爷的家座落在伊犁河畔绥定县城东关的柳树巷子里。听爷爷说他的曾祖父早年在陕西咸阳渭河上摆渡为生。船工号子及民间歌谣的演唱远近闻名。清朝同治年间,陕西回民起义领袖白彦虎因反抗清政府的残暴统治被镇压后,清政府把陕西境内的回民强行迁到宁夏的西海固一带。我的祖先也因这场浩劫卷入其中。后因日子太苦过不下去,辗转翻六盘山,过黄河,含辛茹苦地背着当年才五岁的太祖母(爷爷母亲)逃难到伊犁河谷,落脚在绥定县东关柳树巷子。
爷爷从小就风趣、幽默,听姑爷说:“爷爷五岁时,有人看爷爷天真可爱,想逗逗他,就委托他去说媒,爷爷一本正经地到了IM官方网站最新下载女方家,两腿一蹬上了桌子,翘起二郎腿,说了女儿大了,应该及早出嫁之类的话,惹得女方家人哭笑不得,只能连哄带吓地把爷爷轰出门去……
小时候只上过一年私塾的爷爷酷爱读书,不管光阴怎样艰难,时间多么紧迫,爷爷都一直坚持苦读。眼镜盒里经常放着一些小纸条,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读书时积累下的好词句。这无疑对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爷爷年轻时就已是IM电竞官方网站最新远近闻名的民间诗人。乡亲们都亲切地尊称他为“文大人”。说的段子是随意,即兴,出口成章,多使用打油诗的风格,语言幽默风趣,刻画入木三分,常常惹得大伙儿忍不住大笑”。。。。。。。
‘俄老汉贱名郭文鹏在绥定也活过几天人人们叫俄文大人。。。。’不管爷爷走到哪里,哪里就一片笑声,他机智幽默,触景生情,他的诗句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,比如参加老百姓的婚礼,“上了绥定地坡,看见了哈儿巴郎家地锅。锅里地肉不多,黄萝卜洋宇一大锅”。
严冬,当大卡车拉着人们娶亲时,爷爷看到娘家做的抓饭在院子里待客,冻得用手抢抓饭吃便随口而出“汽车一发动,把人冻成棍,抓饭冻成冰,要用热茶冲。”有一次参加婚礼,娶亲的拖拉机出了故障,婆家急的火上浇油,无奈只好找了一辆小手扶拖拉机拖着大拖拉机,歪歪扭扭地狂奔在娶亲路上,当娶亲队伍赶到娘家门口,爷爷见状后大笑,即刻脱口而出:“绥定的娃们真胆大,娶亲来了个啪塔塔(拖拉机的响声)。他达(爹,暗指大拖拉机)死哩他娃拉,妞妞载载到娘家(扭扭捏捏)”人们笑得前仰后合,一下子把喜庆场面推向了高潮。
又如回族大寺的马玉林大阿訇小儿子结婚,请爷爷讲几句话。爷爷滔滔不绝的说了一大段,引得满堂喝彩:“城市结婚十个菜,鸡鸭鱼肉往上摆,乡老们料理地很周到,(kei)人们(客人们)个个吃地歹.....”把人们在文革困难时期的婚庆场面刻画的淋漓尽致,入木三分,即活跃了喜庆场面,又解围了尴尬的主人。
再如他讽刺干部多吃多占不良作风时说:“社员种瓜吃不上瓜,嗷什嗷什吆老哇(乌鸦)。贼娃子吃地是头号瓜,干部吃地是二号瓜,社员吃地是卵旦子瓜”“阿爷看瓜不种瓜,嗷什嗷什吆老哇(乌鸦),贼娃子来了也不抓,孙子来了连车拉”。又如“萨地克芋子地萝卜多,上顿下顿躲不脱,黑哩睡地是麦草窝,心里的窝憋么处佛(没处说)”语言虽然粗鲁,表达的却恰如其分。
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老百姓普通的生活画面,爷爷都能准确地捕捉到灵感。——“记得1967年的夏天,文化大革命在全国上下搞的轰轰烈烈,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响彻云霄”,知识分子被扫地出门。父亲也不例外,被打成里通外国分子,在红卫兵小将的逼迫下戴着高帽子敲着锣,游街示众。后被造反派命令打扫厕所,烧锅炉。母亲被组织上派到七一棉纺厂搞社教。我和妹妹无人照管,学校停课,老师都去闹革命了,就在这种情况下,父亲托人把我和妹妹带回老家,寄养在绥定县爷爷那里。爷爷家当时也非常困难,奶奶刚去世,撇下了一群孤儿寡女,大姑还不满20岁,小姑才两岁半,全家九口人的生活重担,落在了爷爷和三叔(郭阿布都尔,著名花儿演唱艺术家)身上。由于爷爷家被红卫兵占用,爷爷全家又被逼迫着从绥定县城疏散到农村四宫劳动。没住的地方,爷爷就和叔叔姑姑们一起挖了地窝子。刚挖好的地窝子又潮又湿,爷爷便拉了些麦草铺在地窝子里,麦草上面又铺了一块又破又旧的毯子,总算有了一个家。以后的生活就是三叔在地里劳动,爷爷为了全家老小整天吆喝着毛驴车,串东村,走西乡,捣腾着做些小买卖。经营着全家艰辛的生活,我就是在这种困境下来到爷爷家的。爷爷对我的到来非常高兴,即兴而出:“洛克曼,索福燕,他俩的感情欧不丹,(维吾尔语恩爱的意思)家住新疆医学院,吃地饱来穿地暖。把俄(我)老汉全不管。文化革命大造反,红二司占领了医学院。他俩心惊又胆战,把两个娃苏(扔)到绥定县。”面对文革给全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混乱局面,爷爷既痛心又惋惜,心潮起伏心情激动的放声哭诉“毛主席,真英明,发动了文化大革命;自己人打起自己人,把全国闹了个乱董董。”短短几句话,高度的概括了文革的本质和现状。爷爷也因这首诗险些被红卫兵打成现行反革命,多亏乡亲们在暗中保护,才免遭劫难。在那段难忘的日子里,爷爷每天吆着驴车带着我颠簸在小路上,路人见了问:“文大人上哪去?”爷爷诙谐地说:“家里没奶奶,拉上孙子做买卖。”一阵笑声过后,随着毛驴车有节奏的蹄声,又把爷爷带入了无限的惆怅里。爷爷沉思在和奶奶在一起的甜美回忆中。突然爷爷放声大唱“我老汉今年五十三,没想到半路上折了一个家,撂下了一群群耶提目娃(孤儿)。”爷爷哽咽着唱不下去了,我望着爷爷那张老泪纵横的脸,心如刀绞般难辛,爷爷啊你忍受着失去奶奶的巨大伤痛,用你那瘦小的身躯,艰难的支撑起一个即将倒塌的家,此时此刻对我一个十岁的孩童来说,虽不能完全理解爷爷的心,但我却深深的懂得了,爷爷对家庭承担的责任,对儿女付出的爱心……
那是1968年的夏天,我在爷爷家度完暑假,准备回乌鲁木齐上课,爷爷吆喝着小毛驴车,从绥定一直把我送到伊宁市的舅舅家里。临别时爷爷满眼含着泪水,拉着我的小手深情的说:明年夏天再来看阿爷噢。我默默的点点头,望着爷爷远去的背影,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……
几天后,舅舅托人把我带回乌市,我们坐在装满麻袋的运粮车上向乌市驶去,当车驶到芦草沟一带,我的眼前忽然一亮,那不是我的阿爷嘛,只见阿爷吆着毛驴车正往前走呢,我激动的大喊一声:阿爷!阿爷听见我的喊声后,一眼就看见了坐在麻袋上的我,阿爷一下子哭了,扔下驴车就追赶起汽车来,边追边喊:“赛夫丁(我的经名)啊,阿爷的命,阿爷撵你跑不动,站在路上干眼儿瞪,两个眼睛水喷喷,心里的难过说不成……”
爷爷不仅胸怀坦荡、豁达、乐于助人,从不计较别人的恩怨,心里虽苦,脸上却始终是乐呵呵的,就是在文革最困难时期,也总是坚忍,宽容。乐观向上的面对一切……记得有一次爷爷和我吆着毛驴车走累了,就到路边的小树丛里歇息,只见爷爷哼着小曲儿,顺手捡来半块砖,枕在头下席地而卧,嘴里哼唱着:“铺的地,盖地天,头上枕着半个子砖,把我早(美)地唱乱弹。”短短几句话让我感受到爷爷在逆境里胸怀宽广,苦中取乐的情怀。
那是1969年的初夏,由于四宫上生活实在困难,姑姑们又小,不能参加农活劳动,只靠爷爷和三叔也是经常吃不饱肚子,睡的又是地窝子。有时几天没粮吃,只能挖野菜煮南瓜充饥,生活实在太艰难了,爷爷便把全家迁到伊宁市巴彦岱乡三段村,爷爷的岳父母处。从此爷爷家便开始了新的创业生活……
爷爷在搬迁的这段日子里,用几句话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:“下定决心到三段,投机倒把再不干,儿子劳动我吃饭,没钱花了老病犯,吆上车车儿满乡转。见哩辣面子贩一贩,口袋儿又多哩几个钱。”刚到三段后,爷爷全家和我暂住在爷爷的岳父母家,白天三叔带着我和四叔,姑姑们挖土打土墙,和泥,拓土块,为建立新家而不停的忙碌着。晚上围在炕上的小油灯旁,听太爷爷太奶奶给我们讲在沙皇时代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故事。经过我们的辛勤劳动,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,全家别提多高兴了,爷爷看着我们盖的新家,高兴的说了个段子:“从绥定,到三段,生活上面有改善,门楼修的虽好看,可爷父三个光棍汉。麦彦下地把活干,祖布代上学把书念,阿米乃耍的不见面,多亏家里有拉彦啊,又做针线又做饭……”这就是我的爷爷,把“爱”全抛洒给了儿女,把“情”全寄托在了诗中,唯独不顾自己。
当时才50多岁的爷爷,完全可以再续一个老伴照顾自己的余生。可爷爷为了儿女不受委屈,坚忍地把孩子们都一个个拉扯成人。爷爷也想有个自己的家,有个体贴的老伴来安享晚年,可他没有……记得爷爷当时说的段子:“马师娘,要嫁人,东问西问都不成,而撒,麻乃也不行,单等我这个郭文鹏。”那些寡妇奶奶们一见爷爷就躲,怕爷爷幽默的诗句,刺的她们下不了台。暗中又很敬佩爷爷,也有暗示要嫁给爷爷的,可爷爷依旧独往独行,妙趣横生,一直到他老人家走完他洒脱的一生。爷爷不仅是个民间诗人,而且是个信仰笃诚,坚忍的穆斯林。不管岁月多麽坎坷,生活多麽艰辛,爷爷都坚持礼拜,多做善功,还把儿女给的孝敬费和自己挣得零花钱舍散给穷人,和求学的满拉及孩子们。关于阿訇和寺坊他也说过不少段子。如当他回绥定探亲时,听说陕西大寺因两派观点不一致,几年都没有搬成阿訇时,非常不满地说:“柳树巷子没能人,尽出了一些龟板儿怂。一个阿訇没搬成,把寺里闹得乱腾腾。又如 “奴哈儿阿訇尔林宽, 教哈地满拉没(莫)人搬 ,把一个苏到花果山, 剩哈地在寺里丸蛋蛋。”怕阿訇生气又急忙改口“阿訇老人家威信高, 尔林宽, 教哈地满拉满桃园 ,给咱教门籀旗杆…… 。”
有关这方面的诗句,至今还在满拉中传诵。
记得有一次爷爷激动地对我说,他见过我党领袖毛主席的胞弟毛泽民。当时我很纳闷,爷爷深情地对我说:那是一九三七年,我护送岳母去迪化看望你舅爷杨逢春(著名爱国民主人士,曾任博乐县县长,后任教育厅副厅长,财政厅副厅长,解放前后任迪化市副市长、自治区政协秘书长等职)。他当时在财政厅任副厅长,毛泽民同志任厅长。
当毛泽民同志听说杨副厅长的母亲专程从伊犁来迪化看望儿子,就亲自来看望老太太并设宴欢迎。爷爷就在此见到了当时的财政厅厅长(化名)周斌先生。爷爷动情地叙述着当时的情景:毛泽民同志亲切地和岳母拉着家常,问长问短……从他那平易敬人、和蔼可亲的举止里,爷爷深切地感受到共产党人的可亲可敬,并且引以为荣。
爷爷的诗虽然登不上大雅之堂,但老百姓喜欢它、传诵它。因为他的诗贴近生活、贴近民心,他把自己深深地扎在各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,创作了许多维吾尔语及‘维汉回哈锡伯等土语结合’的民族诗歌,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境界啊。。。爷爷的语言幽默风趣,土语连篇,很能体现各民族之间的亲情及相互依恋的血脉关系,以及民间的传统娱乐特点。回族的方言特色,是一种原生态文化创作,但爷爷却能吸收它民族语言进行创作,反映了当时各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胸怀,又很有诗词的韵味,经典段子常常能为听者留下深刻的影响而流传于世。
爷爷虽然离开我们远去了,但他的诗句仍在民间流传,他那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、幽默、风趣的性格、豁达宽广的胸怀,永远激励着我们。
作者简介:
郭禾,男,回族,1957年生于乌鲁木齐。著有诗集《赛兰,我的回回母亲》等。
端庄举意 清洁表达
创办于2009年,现有网站与微信平台并举
致力从人文、艺术、学术的角度
关怀心灵,传递友爱,倡导和平
常设微言、选刊、人物、微视等子栏目
期待热爱文艺,胸怀无私的伙伴
成为端庄的良师益友
投稿邮箱:dzwy2009@163.com
微信号:dzwy2009
网址:www.mslwx.com
赞赏
人赞赏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3条评论
非常高兴,即兴而出:“洛克曼,索福燕,他俩的感情欧不丹,(维吾尔语恩爱的意思)家住新疆医学院,吃地饱来穿地暖。把俄(我)老汉全不管。文化革命大造反,红二司占领了医学院。
定县。”面对文革给全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混乱局面,爷爷既痛心又惋惜,心潮起伏心情激动的放声哭诉“毛主席,真英明,发动了文化大革命;自己人打起自己人,把全国闹了个乱董董。”短短几句话,高度的概括了文革的本质和现状。爷爷也因这首诗险些被红卫兵打成现行反革命,多亏乡亲们在暗中保护,才免遭劫难。在那段难忘的日
7年的夏天,文化大革命在全国上下搞的轰轰烈烈,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响彻云霄”,知识分子被扫地出门。父亲也不例外,被打成里通外国分子,在红卫兵小将的逼迫下戴着高帽子敲着锣,游街示众。后被造反派命令打扫厕所,烧锅炉。母亲被组织上派到七